|
|
|
|
|
慟!追思農委會前主委 孫明賢先生 |
公告日期:2018-01-22 |
慟!追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主委 孫明賢先生
孫明賢主委已於1月21日深夜十二時安祥辭世。
孫前主委 台灣大學植病系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是台南改良塲朴子分塲,二年後蔣彥士送他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再到普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歷任農復會組長、亞洲蔬菜中心副主任、理事長,農林廳長、農委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雜糧基金會董事長、21世紀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兼任教授。台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等職。
孫主委、孫老師 我們永遠懷念您!!
百度網下載
臺灣教授孫明賢——古稀老人的愛農心、家國情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3年06月17日
孫明賢
海峽之聲廈門6月17日訊(記者 張蘋 實習記者 蘇曉霜)這幾屆海峽論壇,但凡涉及農業的會議,人們總會看到一個高大魁梧、精神矍鑠的臺灣老人,致詞、演講、交流,穿梭忙碌於各個會場。其實,他已經76歲高齡。他就是臺灣著名的蔬菜作物專家、曾任臺灣“農委會”主委,現任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的孫明賢老先生。
2011年,孫明賢出版了自傳《大農業――孫明賢的農業人生》,以一位“農業老兵”的身份,講述了臺灣農業發展歷史、當前困境以及應對之道。此書的開篇是這樣一段話:“我有一個夢。我祈願,我可以活到一百歲。奢求長壽,目的不在為個人添福壽,求的是可以深耕自己熱愛的農業生涯,當一個小農經濟轉型的推手。”
臺灣農業特別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對長期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研究又搞過行政管理的孫明賢來說,農業科研絕不是關在實驗室裡拍腦袋,而是要深入田間地頭去反復實踐、瞭解實際情況,讓科技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當臺灣“農委會”主委的四年間,他換了四部車,因為往鄉下跑得太勤。他常開玩笑說:“平均下來,每天跑300多公里,周末節假日也一樣,臺灣幾百個鄉鎮我幾乎是全跑過了。”
2009年出任臺灣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時,孫明賢稱,自己找到一個可以實現“農業老兵”夢想的舞臺了。至此,他借助這個舞臺,全力推動兩岸及區域農業合作計畫。孫明賢這位“農業老兵”並不僅只關注臺灣農業,他在積極為臺灣農業探討出路時,沒有忘記與臺灣一水相隔的大陸。
這幾年,他受聘29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總顧問,跑遍了大陸各地。協助在大陸的台農改進農業操作,與大陸專家共同培養“職業農民”,他現在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大陸,最多的時候,4天跑8個省會,偶爾會恍惚自己在哪裡。去年,在他的大力促成下,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福建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合作,在廈門承擔建設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被列入福建省、廈門市“十二五”規劃。
我問他,為什麼如此熱心推動兩岸,尤其是閩台的農業合作?他說,有兩個原因。其一,祖先是從這裡過去的,所以親緣關係特別濃厚(孫老先生祖籍福建漳浦);其二,臺灣光復後,一大部分的農業發展是福建人幫忙的。“當年剛剛二戰過後,雖然日據時代做了不少改進,但是日據時代不太培養人才,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的人才來發展新農業,倒是當時從大陸過來的福建農科院、福建農大,以及江蘇的南京農學院、南京農大,這兩個學校畢業生最多,或是在領導階層或是在學校當教授”,他說,“有這兩層關係,我對福建的農業、對江蘇的農業特別關心,是一種回饋的心情來推動兩岸合作。”
他認為,兩岸農業合作互有優勢、共有憂患,必須攜手共進,走向世界。“臺灣的優勢在於技術運用、生產管理,而大陸的優勢在於品種更新、農地廣闊,雙方可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空間很大。”他一直強調,要拋開意識形態的桎梏,謀求兩岸農業的深度合作,通過合作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另外他認為,臺灣農業在ECFA中所得到的最大好處有兩項,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投資保障協定。他說,早期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尤其是個體戶,與大陸合作發生糾紛經常求助無門,一旦簽署投資保障協議,政府可以提供適當的保護,而且是雙向的,對兩岸的商人都有保障。
附:孫明賢簡歷
孫明賢,1937年6月8日出生,臺灣台南市人。國民黨籍。臺灣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病理碩士、美國普渡大學植物病蟲害博士。曾任臺灣玉米研究中心、省農林廳台南地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員。1971年自美返台進入“農復會”工作,歷任植物生產組技士、技正、組長。1980年後歷任國際組織“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臺灣省政府委員兼農林廳廳長、台當局行政部門“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大陸事務主管部門成員等職。1996年6月被免去“農委會”主委一職。1993年8月當選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是臺灣著名的蔬菜作物專家,對植物的育種、栽培、防止病蟲害等均頗有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