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介紹
現任職員
會員名錄
訊息報導
檔案下載
會務行事曆
研討會議
活動照片
留言版
意見箱
生活資訊
相關連結
回首頁
 
8月16日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 假台中市葳格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51屆全國年會。會中表揚第49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農業部陳俊言司長致詞並頒發獎牌及當選證書
8月25日 總統接見「第49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姓  名: 陳志峰
學  歷: 博士
電  話: (04)22870613
手  機:
E-mail: cfchen@dragon.nchu.edu.tw
協會職稱: 會員
現任本職: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經  歷: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 主任 
育種與保種的藝術師  臺灣土雞守護者

第43屆傑出農業專家
個人成就:
維持生物遺傳多樣性是全球共通的議題,近百年來,為了提高畜牧生產的效率,商業育種公司成功培育出專供產蛋與產肉的雞種,使人類得以享用便宜的畜產品。而相對的,世界各地多樣化的在地畜產動物,因為經濟效益低,正在快速銳減,如何設法保存畜產動物的多樣性,是國際間重視的工作。陳志峰教授畢業自中興大學畜牧系學、碩士班,赴法國AgroParisTech攻讀博士學位,返國之後承接恩師李淵百教授的土雞研究與保種工作,與李教授共同深化台灣土雞的學術與產業價值,將台灣土雞推向國際學術領域。近年來,陳教授持續推廣校內育種與保種的土雞,於多個原住民部落飼養,期望開啟永續環境的林下循環農業。
 
陳教授在大學任職28年,主要教授動物育種學、家禽學實習與動物科學統計等課程,同時也擔任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世界家禽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研究主題包括遺傳與環境的交感作用、地方雞種的遺傳多樣性,以及推動雞隻作為模式動物等三大領域。
 
遺傳與環境的交感作用是商業種雞場非常關心的課題。商業種雞場長年在控制的環境下選拔動物,這些育種出的動物品種,其後代卻會分送到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飼養,這些動物進到新的環境之後,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否有所差異?陳教授與國際間的研究單位進行跨國合作,證實不同公系家族間確實存在適應能力的差異,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加劇的狀況下,育種公司更需注意動物適應能力差異的問題,進而調整育種策略。
 
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自1982年由李淵百教授成立以來,累積了4個育種族群、17個保種族群,為台灣保存豐富的土雞遺傳資源。陳教授進一步與法國、泰國與越南合作,進行「歐亞雞種遺傳多樣性研究」計畫,也帶領學生研究、探索台灣土雞的特色,發現校內所保種的土雞,相較一般商業雞種,具有抗病力佳、活動力較強的特性,對環境的適應力也較好。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山區,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和部落重建工作者合作,希望推動原住民部落飼養土雞,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益,站穩重建的腳步。陳志峰教授參與屏科大的計畫,協助屏東縣霧台鄉與南投縣信義鄉的原住民部落飼養土雞。也因為這樣的契機,校內保種三十餘年的土雞,開始陸續送返民間飼養。2018年在台北畜產公司的整合下,正式推動「中興紅羽1982」飼養計畫,以里山倡議為核心,串聯南投、台中、屏東、花蓮等地的部落與社區,期望共同推動友善環境的林下循環農業。
 
此外,陳教授也與金門畜產試驗所合作,將校內保種的金門土雞送返故鄉,結合金門得天獨厚的高粱酒糟資源作為飼料,推動與輔導金門土雞地產地銷模式,具有發展成在地特色產業的潛力。這些土雞保種與友善飼養的案例,也多次透過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自由時報、聯合報、今周刊、農傳媒等媒體報導,獲得觀眾與讀者的熱烈回響。
 
陳教授應用數量遺傳之動物模式法,協助農民改良種母雞隻產性能,並搭配調控雞隻外貌之主效基因育種,歷經十年9個世代的遺傳改進,於民國101年通過了農委會種原命名審定「興大土雞101品系」,可以提供種雞場作為雜交配種的母系使用。不但提升了種母雞的產蛋性能,也利用「基因鎖」的方式保護種原,未來銷售種雞,甚至出口到海外時,能夠有效保護種原不被複製。此成果經過產學合作計畫完成田間試驗,成功生產不同外觀之特色土雞。同時,一起參與研究的學生,更得到了產業界的資金挹注,經由技術轉移程序,在2016年成立了「瑞興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學校走入業界,運用專業知識,為台灣土雞產業升級盡一份心力。
 
近十年,陳教授也積極促成應用科學與基礎科學的交流,推動以雞為模式動物的科學研究,讓雞不再只是經濟動物,也能對基礎科學的研究有所貢獻。國立中興大學在2013年,成立「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iEGG center)」,是國內第一個專以鳥禽類為研究主題的中心,同年,與台大、南加大合作一研究計畫,希望探索羽毛黑色素圖案的形成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台灣黑羽土雞毛囊底部之黑色素幹細胞,証明其呈現水平分散環狀排列,可以在空間上和時間上作出彈性調控,了解羽色圖案形成的分子機制,此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肯定,發表於《Science》期刊。2016年,陳教授帶領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於台北主辦9th Avian Model Systems國際會議,彰顯我國以鳥禽為動物模式的研究成果。
 
陳教授在擔任畜產試驗場場長與系主任期間,爭取經費更新學生實習場地,規劃乳品加工廠、家禽氣冷式屠宰場以及校內動物試驗舍的興建工程。校內動物舍從拆除舊建物到興建完成,僅耗時一年五個月,已順利取得使用執照,讓學生能夠進行動物的飼養實習。即將落成的家禽氣冷式屠宰場,更是全台唯二導入氣冷式設備的屠宰場,未來預計能提供學生高規格的優良實作環境。
 
在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腳步下,執行教育部「新南向學術型領域聯盟」計畫,陳教授兩度帶領動物科學與漁業科學領域教師至泰國學術交流,連結台灣五所大學與泰國幾所重要大學進行學術合作。同時,推動東(南)亞四國動物科學教育聯盟,日本、印尼、泰國與台灣動物科學領域的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到不同國家增廣動物科技文化的交流。
 
隨著全球對於動物福祉議題的關注,台灣投入友善雞蛋生產的農民日漸增長,是目前台灣新興的產業型態。農民從傳統格子籠飼養系統,轉換成平飼或放牧生產系統時,過程中往往遭遇困難。2018年,陳教授與NGO組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簽署合作協議,和系上教師共同輔導投入友善雞蛋生產的農民,讓轉型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未來的挑戰
氣候變遷、消費者食安意識的增強以及新興動物疾病的威脅,近年來全世界的畜牧生產,漸漸從對生產效率的追求,轉變為追求與環境和諧共存,並且重視動物福祉。雞蛋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材,土雞則在台灣飲食習慣與科學研究上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投身畜產研究三十年,承襲過往台灣畜產研究的精髓,陳教授期望貢獻自身所學,讓台灣畜牧生產技術與觀念與國際接軌,並且和各界的畜產從業人員,共同迎向新的挑戰。

 
 
 
訪客人數:
台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 地址:台中市新社區興中街42-1號
電話:+886-4-23500856  傳真:+886-4-23500856  E-mail:toaa2001@gmail.com
大傳數位科技 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