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姓 名: |
廖文偉 |
| 學 歷: |
博士 |
| 電 話: |
04-25825472 |
| 手 機: |
|
| E-mail: |
|
| 協會職稱: |
會員 |
| 現任本職: |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兼副場長 |
| 經 歷: |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兼副場長
職掌 :
- 襄助種子(苗)科技試驗計畫之規劃、執行、審查、管理、考核業務。
- 辦理本場業務發展、成果彙編及管考作業。
- 襄助本場組織績效評鑑規劃。
- 襄助本場國際合作事務
第40屆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詳見Google網個人資料 |
|
| 個人成就: |
建立健康種苗繁殖作業模式及致力蔬菜育種,成效卓著
農業的發展始於種苗的生產,唯有品質優良之種苗始能奠定穩固的農業發展基礎。廖研究員於74年起進入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歷任約聘人員、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及研究員。先後擔任品種改良課課長、秘書、副場長等職務。並自99年2月至105年1月擔任社團法人中華種苗學會第11~13屆秘書長,負責綜理中華種苗學會各項業務。廖研究員服務期間,鑽研於馬鈴薯、草莓、葡萄等健康種苗繁殖技術研究及馬鈴薯、圓筒絲瓜、稜角絲瓜、苦瓜及節瓜(毛瓜)之品種研發。擔任種苗改良繁殖場主管期間協助該場研發團隊,致力種苗產業深耕,並積極參與兩岸種品種權事務及技術交流,協助友邦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體系,其所作所為廣受業界支持與肯定。
建立健康種苗繁殖作業模式
無性繁殖作物栽培上最大的問題為系統性病害如病毒、類病毒、病菌的感染最為嚴重,引起品種退化和生產力降低。台灣健康種苗施行三級制度的為香蕉、馬鈴薯和草莓。透過完整之繁殖制度,生產健康種苗(薯)供農友更新栽培,提高產量及品質。無性繁殖作物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切取植物莖頂生長點作為培植體,去除病原後進行大量增殖,於溫網室中經嚴格病蟲害防治及檢查,生產基本種及原原種苗 (薯);供應下游採種農會、農業生產合作農場等團體於隔離良好環境下繼續繁殖原種、採種後推廣農民種植,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増加農友收益。
廖研究員進行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技術研究期間,首創以無土栽培作為健康種苗栽培介質、進行全年移植及繁殖種薯試驗,找出瓶苗移植及栽培適期,率先利用網籃栽植瓶苗,先後完成栽種密度、施肥方法及省工作業方法的開發;實際運用於種薯生產成效良好,除杜絕介質病害感染、移植成活率達百分之百外,更具環保、節省人工及成本、提高生產力的效果。多年來,國內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體系每年供應約450公頃栽培所需之種薯,大致仍沿用此基礎生產健康種原。自75年主辦健康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以來,種苗改良繁殖場供應之原原種薯產能及品質逐年提升,具備生產全國農民更新栽培所需健康種薯之能力,對提升國內馬鈴薯健康種薯普及率及單位面積產量,極有貢獻,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研究人員亦曾來台訪問及研習,更協助友邦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生產體系。此後健康種苗繁殖的生產、研究更擴展至草莓、葡萄及大蒜等其他作物。
作物育種研發成果
(1) 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品種,並已完成技轉授權。
(2) 育成馬鈴薯「種苗4號」品種,進行技轉授權洽談中。
(3) 育成絲瓜「種苗3號」品種, 本年完成技轉授權。
(4) 參與育成新品種並取得品種權:
─孤挺花「種苗一號」、「種苗二號」、「種苗三號」及「種苗四號」,並已完成技轉授權。
─彩色海芋「種苗一號」、「種苗二號」,並已完成技轉授權。
─胡瓜「種苗二號」,並已完成第2次技轉授權。
─番椒「種苗亞蔬四號」,並已完成技轉授權。
參與兩岸植物品種權工作組、技術交流及種苗研討會
1、99年12月在台辦理「兩岸植物品種保護研討會」,開啟兩岸品種權合作契機,促成品種權在大陸受到重視與保護。
2、100年5月辦理「植物專利法對育種界影響因應研商會議」。
3、101年1月在台辦理「兩岸植物品種權檢定技術交流」。同年12月26日辦理「掌握植物種苗產業動態與關鍵技術開創新契機」研討會。
4、102年4月在台灣台中市中興大學辦理「兩岸植物品種保護研討會」及「第二次兩岸植物品種權工作組會議」。同年12月辦理「植物種苗企業永續經營策略」研討會。
5、103年3月奉派赴中國大陸上海市參加「兩岸植物品種權工作組會議」及「品種檢定技術研討會」。同年12月辦理「種苗品質、安全暨產業人才供需」研討會。
6、104年4月在台灣台北市辦理「兩岸植物品種保護研討會及工作組會議」。同年9月率團赴中國大陸南京市及昆明市進行品種檢定技術交流及同年11月辦理「水稻與果樹種苗產業現況及趨勢」研討會。
農村活化推廣活動
102-104年擔任種苗改良繁殖場副場長期間與台中市政府副市長共同主持新社花海活動籌備會議,連續3年成功圓滿。在30多公頃花海園區,以「農村生活、優質農產」為理念,『花間 漫遊 樂悠遊』為主軸,結合當代裝置藝術的花海主展區,呈現出「農業科技、種苗歷程、幸福農村」、遊園人數分別為256、276萬及306萬人次,創造17、17.9及19.7億元的經濟效益。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