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姓 名: |
石信德 |
| 學 歷: |
博士 |
| 電 話: |
04-23317521 |
| 手 機: |
|
| E-mail: |
tedshih@tari.gov.tw |
| 協會職稱: |
會員 |
| 現任本職: |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 |
| 經 歷: |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博士
台灣生研(股)公司研發主任
永豐餘造紙(股)公司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基隆分局技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主持人,副研究員
專長:,
植物病害管理、植物保護製劑(生物農藥)、植物病害診斷、生物技術
第40屆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詳見Google網個人資料
|
|
| 個人成就: |
石信德副研究員帶領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團隊推動菇類產業發展不遺餘力,除積極進行各種多樣化菇類品種研究與栽培技術開發外,更大力進行產業輔導。透過農民學院授課及開辦專業訓練班,同時也到各地區推廣講習,歷年來已有超過1,000人次受惠,促進菇類的蓬勃發展;近年來也加速進行研發成果落實產業化運用,技術轉移或育成輔導的廠商家數超過10家,業者除增加生產投資與提升產能外,也增加國人就業機會,成效卓越。
發展有益微生物,推動安全農業理念
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是著眼循環利用自然資源及維護生態平衡的經營理念,用來生產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以造福社會大眾。石副研究員多年來應用有益微生物,致力於開發病害非化學農藥防治法如生物防治技術、生物性植物保護製劑及抑病介質之開發與應用,獲有多項專利與技術移轉給產業界。透過各種宣導及展覽活動將木黴菌、放線菌等本土有益微生物介紹並推廣給農民使用,提升農產品安全。
帶領研究團隊,開創產業榮景
台灣自1950年代輔導農民進行洋菇栽培並積極拓展罐頭外銷市場,於1960〜70年間成為世界第一位出口國。1970年代首創以太空包取代段木栽培香菇之技術,並應用在多種菇類栽培的發展,至1990年代更開發自動化栽培及環控菇舍管理系統,使杏鮑菇的生產走向企業化經營。目前新鮮菇類年產量約14萬公噸,產值逾122億元,占整體蔬菜總產值16.5%,已是國內極為重要的產業。農業試驗所為我國農業試驗研究機關最早也是唯一從事食藥用菇類的專業研究單位,專職從事菇類各種研究及協助產業界解決生產面臨的各種問題。目前菇類產業面臨的課題有菌種因老化或退化導致活力不足,木屑短缺,全球氣候變遷之因素導致產能下降,而且目前菇類加工產品僅有罐頭與部分乾製品,多樣性不足,無法有效大幅拓展菇類產業市場等問題。石副研究員自擔任菇類研究室主持人以來,將推動菇類產業的永續發展,研發新的栽培技術、引進及促進產業的進步,視為團隊努力而刻不容緩的使命。近年來他帶領農試所團隊除賡續提升杏鮑菇、巴西蘑菇、紫丁香蘑及雪耳等栽培技術,也開啟新的白靈菇、波特菇、北蟲草、滑菇、桑黃及茯苓等相關研究,更有因應氣候變遷選育之耐熱香菇品系及具保健潛力之高多醣含量舞菇品系等。團隊積極輔導產業界利用菇類液態菌種簡易生產技術,以提升菇類菌種活力。同時更進一步開發杏鮑菇栽培後木屑及稻草替代木屑介質栽培秀珍菇等新技術,藉以解決木屑短缺之問題。並針對菇類所含多醣體及三萜類等成分,研究開發毛木耳、紫丁香蘑與花臉香蘑萃取物應用技術、銀耳萃取及護膚應用技術等,從保健食品、預防醫學及結合臨床應用面向開發菇類多元化產品,創造菇類產業新用途及新市場。
培植產業新活力
石副研究員規劃各式菇類教育訓練課程,透過農民學院授課及開辦專業訓練班,同時團隊也到各地區推廣講習,歷年來已有超過1,000人次受惠,促進菇類的蓬勃發展;近年來也加速進行研發成果落實產業化運用,技術轉移或育成輔導的廠商家數超過10家,除增加業者生產投資與提升產能外,也增加國人就業機會,成效卓越。
結語
石副研究員除參與各項學術交流活動外,也積極參與專業性的國際事務,如2009年擔任執行秘書辦理第十一屆國際花卉病毒病害研討會(ISVDOP-11)、擔任執行秘書辦理亞太農業研究機構聯盟(APAARI)執行委員會議暨專家會議,2010年他除辦理「亞太地區食用菇類生產技術國際研習會」外,也奉派赴中國大陸北京市參加亞太經濟合作農業技術合作工作小組(ATCWG)會議。近年來他亦參與規劃菇類產業生產力4.0的研究範疇,相信透過相關智能技術開發與導入運用,打造菇類智慧供應鏈,協助產業升級,也讓國人享受更質優且穩定的菇類產品。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