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姓 名: |
陳美德 |
| 學 歷: |
博士 |
| 電 話: |
08-7740121 |
| 手 機: |
|
| E-mail: |
|
| 協會職稱: |
會員 |
| 現任本職: |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 經 歷: |
生態旅遊研究室
專長 :
社區林業,生態旅遊,棲地恢復
第40屆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
|
| 個人成就: |
長期致力於社區生態旅遊規劃與經營、社區營造、社區產業及輔導社區組織經營,成功拓展社區生態旅遊及深度休閒旅遊,並透過創新一、二、三級農業產業價值鏈,走出在地特色農業與促進地區就業,提升鄉村價值與競爭力,尋回人和土地的連結。以「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為基地,拓展生態旅遊與農業,長期規劃打造精緻遊程,促進地區就業,其輔導陪伴的社區已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典範,如長期與墾管處對立的社頂部落成為國際知名生態旅遊地,是臺灣具代表性的低碳示範社區;滿州里德社區從獵鷹部落變成護鷹部落,成功轉型為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勝地。此外也積極作育學子、培養人才,101年輔導蹲點社區學生創立「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持續陪伴偏鄉社區。103年在恆春老街成立生態旅遊專門店「森社場所」,鼓勵年輕人創業並在屏東落地生根。104年開始推動社會企業。無論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農業人才訓練及培育,均有具體卓越之貢獻。
首倡「社區林業」計畫,推動結合社區與在地生活之生態保育
82年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轄管的鳳凰谷鳥園服務,組織相關人士進行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關心生態、落實保育」巡迴教育,以3年時間拜訪202所國民中學,聽過演講之學子超過10萬名以上,85年榮獲臺灣省模範公務員殊榮。89年請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承辦社區營造業務,走訪臺灣許多從事社區營造的社區,發現林務單位為保育山林而與社區民眾產生衝突的問題,體認保育工作重點應在於重新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於90年請調至林務局服務,並嘗試將生物多樣性與社區營造結合,而於91年提出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社區林業計畫是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管道,自推出後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響應,在林務同仁參與推動之下,逐漸改變民眾對林務局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建立部落社區與林務局互動管道,傳播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由於期間深入各林區管理處、工作站及山村部落,發現臺灣的社區林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在於缺乏專業團隊的蹲點陪伴,以做為資源管理單位與社區之間的橋樑,致使社區林業計畫的效益受到限制。於93年決定轉任教職至屏科大森林系任教,首開先河成立全國第一間社區林業研究室,投入社區林業、生態旅遊、里山倡議之教學及研究,並帶領學生團隊,協助部落社區發展綠色產業。希望能將研究與實務結合並帶領專業輔導團隊,協助政府及社區去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標。
自91年規劃推動臺灣的社區林業以來,至104年底14年間,全國超過930個社區參與社區林業計畫,自主執行2,200個計畫(包含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計畫),社區基於自身永續發展問題,透過居民參與、社區培力及自主經營的過程,推動自然資源、傳統知識、文化價值的調查記錄;社區人才培力;森林巡護、監測;生態旅遊遊程建置;在地生態產業發展;實踐原住民族惠益分享等。而為了使得臺灣社區林業穩健發展,為林務局建立「社區林業作業規範」、「社區林業SOP」,透過學術研究支持林務局業務創新。
建立在地經驗,研發台灣生態旅遊推動模式,點線面走向區域發展
以蹲馬步功夫建立一套符合在地經驗的有效生態旅遊發展模式,11年來深耕屏東12個社區,並以此經驗推廣至全台各地。以社區組織經營及社區資源調查為起步,透過溝通、共識、培力的過程,引發社區居民採取組織分工、有策略方法、持續地具體行動,並且落實執行生態旅遊各項整備工作。資源調查強調在生態旅遊特色資源的挖掘,通常從社區的人、文、地、產、景調查著手,調查所得經與居民的討論找出具有在地性、稀有性及獨特性的核心資源,並且透過巡守監測、妥善的遊程規劃、環境教育等保育作為,永續利用這些珍貴的自然人文資產。同時為了使社區組織能穩定健全運行,建立各項公約及規則,做為團隊組織經營管理及人員的行止依據,使生態旅遊步入常軌、穩定發展。
社區生態旅遊的產品主要為遊程。透過對於社區核心資源的掌握及組織動能,規劃社區遊程、設計解說服務、訂定承載量、建立服務作業。待社區生態旅遊自主運作之後,後續的遊程品質維護,以及新遊程的開發,仍需投注大量心力,使社區生態旅遊的各項服務能維持品質。
生態旅遊整體建構過程,自資源調查、社區營造、培力、遊程產品研發、行銷推廣、服務作業、經營管理等,複合多項專業,亟需產、官、學的合作,同時研究團隊的輔導陪伴與社區共同實踐,方有助於生態旅遊長期而穩健的發展。
95年進入墾丁社頂部落,為此生態模式最先長期經營陪伴之社區,社區逐漸由長期與墾管處對立逐漸轉變,成為國際知名生態旅遊地,也是臺灣具代表性的低碳示範社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因「遴選生態旅遊地點及成立生態旅遊研究團隊」於97年獲「國家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類第1名。99年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社頂部落於104年榮獲第三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
而在屏東建立的發展經驗分享全國各地,對於永續發展提供具體可行的做法。隨著社頂走向國際化,各國遊客慕名前來,也吸引四川熊貓保護區、日本阿蘇國家公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中國張家界國家公園等知名保護區的到訪交流,儼然成為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地的指標。
社區保育與協同經營研究,陪伴災後重建,深耕環境與社區永續發展
霧台鄉阿禮村98年遭到莫拉克風災嚴重打擊。災後族人四散,99年得到林務局的襄助,在原鄉創造山林巡護、保育、監測的工作機會。居民在參與巡護與監測行動中,加強收集傳說故事、狩獵文化、禁忌、規範等過去祖先生活於山林的知識與經驗,透過調查、蒐集、建置,活化傳統知識。也著重在產業重建,如文創商品開發、歌謠記錄及生態旅遊教育訓練等工作,為部落留下山林保育及文化傳承的種子,挽救差點因風災而消失的原住民古老部落。
並讓阿禮及另一受災部落大武部落發展調適順應環境的生態旅遊。農委會林務局以「災後重建推動原鄉部落參與保護區監測計畫-以霧台鄉阿禮部落為例」,於102年獲「國家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類第1名。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