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研究工作表現- 從事澎湖縣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研究工作數十餘年,負責海域水文境監測、養殖區的規劃、漁業資源保育、生態保育教育推廣、人工魚礁的投放與效益評估、水產種苗放流及栽培等業務,累積發表著作二十餘篇,對於該縣漁業發秩序、漁業資源管理及研擬未來漁業發展方案,甚具貢獻。 工作策劃與研究發展能力- 目前擔任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水族館館長,一九九三年負責新建工程的籌建工作,克盡職責,順利完成建館之重責,未來亦將肩負營運管理之大任。而澎湖水族館為台灣第一座具國際級水準,且為國內首設結合『科技研究』、『社會教育』及『觀光旅遊』等設計功能的水族館,八十七年一月二十日起預展一個月及八十七年四月四日正式開館以來,佳評如潮,遊如織,未來戈志能成為水族教育推廣工作的火車頭,從而帶動及加速澎湖地區地方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往得獎記錄 一、 民國七十六年、七十七年及七十八年,因試驗研究業務績效卓著,連三年榮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助』。 二、 民國七十七年因從事青海業之加工利用研究有成,榮獲台灣省政府農業發展基金三等獎。 三、 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膺選為台灣省立澎湖海事水產職校八十四年度傑出校友。 四、 榮任「澎湖水族館」首任館長,獲選為澎湖縣濟陽柯蔡宗親表揚。 五、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四日圓滿達成「新建澎湖水族館工程」之建館大任,榮獲頒發「勤業斐昭」獎牌乙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中心主任蔡萬生與其員工,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已成功繁殖許多面臨絕跡的海洋生物。近年成功繁殖鱟,並在嵵裡青灣設置鱟的戶外生態試驗養殖區,望能復育本縣海洋生態。 每項研究必定有它的價值,才能促使研究者花費大量人力及時間去做研究。對蔡主任來說,維持生態平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由於早期人為的大量捕捉、破壞,造成海洋有許多生物消聲匿跡,他所能做的事,就是把目前還僅存的生物,以科技人工培養的方式來增加其數量,使能持續繁衍下去,造福後代子孫,其用心良苦,是位難得有遠見的行政首長。 鱟的養殖目標 近年來,蔡主任與其員工致力於研究鱟的繁殖,由於人為的開發、捕撈等因素,鱟的棲息地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數目已大量減少。鱟的血液呈藍色,含有一種「內毒螯合酵素」,此種酵素可以快速且準確的與細菌所產生的內毒素結合,也就是說,鱟的血液對於毒素相當敏感,可以提煉出來當毒素的一種測試指標,提供作為生物科技研究之用。因此,許多國家對於鱟的研究越來越多,如何保護鱟的棲息地和來源,成為鱟永續生存利用的重要關鍵。 即使蒐集了許多鱟的相關資料,但沒有養殖鱟的經驗,仍然使得蔡主任相當煩惱。在鱟的研究中,最令他頭疼的是,不知道該讓鱟吃些什麼食物,所以每一種餌料都得嘗試。經過長久的試驗,他們已成功養殖出許多的鱟,由於室內空間限制,所以就決定設置鱟的戶外生態試驗養殖區,其中年紀最大的為八齡,脫殼一次算一齡,八齡總共需花費八百多天的生長期間。 日本對於鱟的研究比較早,目前已培育出高達十齡的鱟,但由於日本水溫較低的關係,影響鱟的生長,他們的研究花費時間長達七、八年,才養殖出十齡的鱟。而蔡主任的單位才花了三年就已培育出八齡的鱟,有相當的成果。所以他們以日本為目標,希望能研究培養出十一齡的鱟,並能突破日本的紀錄。 過去研究成果 除了鱟的研究外,過去曾研究培育「象牙鳳螺」,牠為台灣沿海經濟螺類之一,由於早期人類大量捕撈,以致於天然漁獲的資源減少,象牙鳳螺的單價當時上升達400元/kg以上,極具經濟價值。於是研究中心就開始研究人工養殖種螺,2008年經3次育苗試驗,共培育出131萬粒之仔螺,確立仔螺能量產之關鍵技術。 蔡主任表示,鳳螺的人工培育,他認為是最成功、成績最好的一項研究。由於本地97年冬季天氣溫度過低的影響,大量野生魚類凍死。為復育本地海洋資源,研究中心努力兩年培育出來的種螺及幼螺共30萬粒進行野放,此舉增加了地方部份貝類資源及漁民的收入。 97年度2∣4月間,試驗所買進共72尾的野生豹鱠種魚,研究培育及幼苗育成之研究,但存活率只有58.33%。在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後將豹鱠受精卵運送至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進行育苗研究,已得到突破性的進展,現育有存活超過190天的幼苗,共計900尾。 蔡主任也有嘗試培育海水的觀賞生物,繁殖「油彩臘膜蝦」,因體態優美,顏色鮮豔,為水族觀賞業者的喜愛,所以海洋生物被大量捕捉而減少。為了達到觀賞油彩臘膜蝦的需求,所以開始研究油彩臘膜蝦的繁殖試驗,希望減少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研究發現,油彩臘膜蝦產卵的數目和體型有關係,也發現到營養及其它環境因子都會影響其產卵量。除了以上這些,當然還有諸多海洋生物的研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物種、停止人類破壞海洋生態,希望維持生態的平衡。 從工作學經驗 早期有一種海洋生物名叫「尖仔小管」,數量相當多,但在民國75年時卻已消聲匿跡。蔡主任覺得,或許是受瑋恩颱風的影響,因當時正好是尖仔小管的產卵期,他形容此情況像是抄家滅族,讓牠們無法存活,相當可惜。 在民國六十八年時,本縣漁獲量每年有四萬多公噸,現在卻只剩八千公噸,其中人為的破壞是最大的主因。由於過去本地漁民炸魚及毒魚的行為,破壞了海洋的生態,還有人為的破壞造成棲息地環境的改變,也嚴重影響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蔡主任說明,科技的進步,許多機械便於捕撈漁貨,因為本來人力無法拉起的巨大漁獲量,機器可以幫忙辦到,捕獲量的大增,使得魚類數量越來越少。 如何恢復已被破壞的海洋生態,蔡主任表示,要從「心」做起,他認為對待海洋要謙虛,這是需要鄉親一同攜手合作的。公部門相關單位必定要做好漁業管理的措施,設定出管理辦法,像是在某些季節或區域不能捕捉之魚類,公佈禁止捕撈區域,並嚴格執行,才能夠保護海洋,真正做到澎湖的永續發展。 |